请输入您要找的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网作文字数1000字作文作文内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

作者:汀汀 | 日期:2019-12-03 09:55:05

  导读: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记得分享哦!内容简介:李安在采访里用他那独特的不紧不慢、温声细气的语调说:“我觉得我一直是一个外人。”就在说出一句话的那一... 向下继续看全文吧!

  由作文网(zww.net)编辑推荐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为话题作文1000字》,欢迎大家向下阅读!

  作文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高一/1000字)

  李安在采访里用他那独特的不紧不慢、温声细气的语调说:“我觉得我一直是一个外人。”就在说出一句话的那一刻,他那模糊不清的眼神也让人觉得,他本人确实如他在前一句所讲,“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 (作文网 www.zww.Net)

  跟Pi一样,李安从小在家里也是被管教甚严。Pi被教导放弃宗教和幻想,信仰冷冰冰的现代科学。李安的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治家、教子极为严格,李安选择学习影视艺术,也像是家里的“外人”。从家里作为外人离开,到了美国却依然是个外人。

  沉稳内敛的李安遇上了生性活泼的纽约客,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让他一直保持着思考的习惯。毕业后整整六年,他窝在家里,以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煮饭,照料孩子。他尝试去拍一些片子,做一些剪辑的杂务,后来还渐渐只做一些搬搬抬抬的不太灵光工作,连在自己最心爱的电影领域,也竟然成为了一个外人。

  生活从来充满矛盾,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刻,往往是那些曾经让你痛苦不堪的东西在无声无形中帮助支撑着你。Pi在他父亲无情地以羊羔做实验之后,对老虎充满了警觉。是他父亲一直要求他掌握的科学,帮他在救生艇上生存下来。

  李安早年成名作品《推手》,反映一家台湾人在纽约生活中的代沟和文化差异。他父亲早年的严谨的东方教育,让他在压抑之后以西方戏剧的方式释放出强大的能量。李安说,他早年在台湾,学会了“协调”。但接触西方艺术,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它讲求“冲突”和“戏剧性”。

  Pi在电影里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有老虎,一个没有老虎。好莱坞的制片方倾向于把这部影片拍成单纯的历险故事,以获得市场的成功,而李安自己也在这里纠结犹豫了很久——究竟要如何表现,到底有没有第二个故事,而哪个故事才是现实。他和剧组在这里重拍了很多遍,尝试了不同的剪辑方法,最后才有这样的结尾。他近乎明确地表示,Pi孤身一人渡过太平洋,而老虎是他心里的幻想。

  这种“幻想”是什么?是对物质的想象?对成功的向往?或许这些都不准确。美国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与李安一样,是个身处大都会纽约的外人。比李安来得更敏感脆弱的是他来自乡村的那种深切的自卑感。他在《蒂凡尼的早餐》里,把个人情感投射到女主角霍莉身上。在这部小说获得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却不满足于此。他心中的老虎仍没离去。他在新创作中前往美国中部,对两名连环杀人犯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完成了一部“非虚构文学”《冷血》,与名声一同前来的是争议。他在这部小说尝试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在外界的压力之下,他被心中老虎撕咬而死——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女性友人家中,享年59岁,在《冷血》之后再无大作。

  “我觉得,我像Pi一样,我在心里还是有信仰,心里还是有那头老虎。”这头老虎是什么他却不愿明说。但纵观他的作品,也可略知一二。我们可以说是他《卧虎藏龙》里的,“人心即江湖”。但是一次又一次,他又重新尝试着从来没有涉足的领域,在《绿巨人》的滑铁卢之后,仍然大胆地构思下一部作品。这种幻想,让他从美国的《断背山》,横跨到中国的《色戒》,这次则去到印度的《少年Pi》。每一次,他都尝试把镜头对准特定的种族、群体,几乎每一次,他都是一种文化的“外人”,但是每一次,他又都能到达世界上跨越性别、种族、国籍的每一个人的心底。

  涉足新领域,以他的话来说,有种新鲜感,他想要拍出前所未有的作品。他也知道,尝试新的事物充满风险。对他这样一位功成名就、有名声盛誉需要维护的导演来说,冒险其实是个不太寻常的选择。而他心里那头老虎,让他保持警惕,连他这种层次的名导演也说“害怕被淘汰”。

  艺术家,创作者,本也是一个时代的外人,冷眼旁观,若即若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冒险。在这冒险事件的庞大集合里,得以实现自我是种“幸运”。而陪伴李安“幸运”地走过来的,是信仰和幻想。而这一次,心里的那头老虎帮助他渡过了大平洋。

  作文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高二/1000字)

  少年Pi的名字“π”,圆周率,是一个无穷无尽、永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小数——这多么像环绕我们的宇宙——无穷无尽的,必然与偶然的,理性与非理性的,感觉与非感觉的——混合,互相重叠而又盘生错节。

  派的第一个故事听起来是如此迷丽诡异,像食人岛映照出星空的湖泊,光亮璀璨却又遥不可及。——但凡一个理性人必要提出质疑的,——于是他讲了第二个故事——看着他的眼泪静静滑落,我却想起了《断背山》末尾JACK的妻子,红手指的女人讲述丈夫的死因——她说,他遭遇了车祸——然而,另一幅闪回的画面却明白地告诉我们——JACK是因为同性恋身份的暴露,被暴徒殴打致死的。

  看来李安喜欢采用相似的手法讲述同一个故事——只不过,《断背山》中的人们在现实的谎言中愈走愈迷茫,而《少年派》的男孩却执意在谎言中寻找真相。

  维特根斯坦说,不能言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往往比可以言说的更为重要。

  为了让童年的派了解世界的真相,派的父亲将一只山羊牵入虎笼,他要让孩子亲眼目睹血腥的杀戮——母亲将孩子紧紧抱入怀里,她不忍心——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看到真相呢。

  假如你有一个儿子,你会让他看到血腥的自然吗——即便,那可能更意味着真相?——抑或,选择相信谎言——只要是美丽的?

  伍尔芙说,诗人会先于人类死去。——寻求真理的诗人,必然是不容于这个世界的。

  真相往往不忍卒读,李安的慈悲心让他做出了另一个选择——在谎言中寻求真相——于是,残酷被我们选择性地遗忘,真相,在我们的梦中,与那只叫做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相伴,闪耀在沐浴着海风海雨的男孩的身上——他的双手合拢,微微绽开——形若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

  印度教认为,世界由毗湿奴的睡梦开始,在他的沉睡中,从肚脐长出了金色莲花,莲花孕育了梵天的生命,再由梵天的梦、无知、欲望和妄想创造出宇宙的生命。换而言之,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世界,只不过是一场大梦的幻觉而已。

  从这个意义来讲,第一个故事与第二个故事,真相与现实,在本质上,不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么。而片尾所谓的“追随上帝”,不就是在艺术化的“诗歌”中寻求真理的诗人吗。

  基督教的人们相信,只要在上帝那里建立了纯正坚定的信仰,便可获得主的拯救。——天堂里的天使们会为你获得救赎的魂灵送上鲜美的牛奶和面包。——说这个神话的欧洲人,还处在不能得到温饱保障的中世纪时代。——如今重温,不能不感叹这个宗教所蕴含的浓烈的烟火味道。

  李安借少年派质疑道,我们的信仰难道不需要经过我们作为人的智慧和思考吗。

  佛学家说,我们万万不可被现实所迷惑,——因妄念而执着的人们啊,请你们记住了——现实不等于真相。

  诗人北岛写道,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云烟,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都是在同一个舞台上,上演同一出戏剧。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现实,终归是归于虚无的。

  又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只是,有多少人,能把“三春”勘破?又有多少人,寻到了那一片“清淡天和”呢。

  作文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高二/1000字)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作文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高三/1000字)

  少年派成长于一个典型的印度(东方)家庭。他的父亲虽然号称“新印度人”,但他对印度文化的排斥与决裂反而显示出更深层次的连结。他的哥哥则完全成为了父亲的附属品,或者说父权的牺牲品。母亲作为强大父权下的唯一保护伞,尽了全力去保护派不受父亲的伤害,也给了派一些个人发展的空间,让他可以从各种宗教处寻找答案。但影片开头老虎吃羊的一幕,父亲还是几乎掐灭了派心中仅剩的对人性的希望火种。

  面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使这个家庭令人感到窒息,移民也只能暂时逃避。派相对来说保存着自性,当仁不让成为了唯一的希望所在,也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对父亲的仇恨。派如果想从命运的轮回中走向自由,与父亲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但这对任何人来说都过于艰难。

  一场海难却终止了这些。但也使这个家庭的故事得以重演。

  现实层面的故事描述起来很简单。海难过后,四个人留在了救生船上。面对生存的困境,厨子杀了受伤的水手,然后杀了他的母亲,而他又杀了厨子,自己在海上漂浮了二百多天直到获救。但这个故事实在过于残酷,如果让派从理智上或者感情上接受这个故事还不如杀了他,所以精神分裂似乎成了他唯一的生存之路,并且他的意识创造出了另一个想象中的魔幻世界。

  这个主观世界里只有一些动物。他眼睁睁的看着鬃狗杀死了受伤的斑马,然后杀死了反抗过的母猩猩;就像强大的父权吞噬了被阉割了的哥哥,又吞噬了已尽力保护自己的母亲。在自己也将被吞噬之际,强大的求生欲望使得派的愤怒终于爆发,自己的兽性一面以老虎的形象从角落里钻出瞬间秒杀了鬃狗!他自己的另一面则成为了神性的派,经常得到神的启示,一次次度过灾难,并抚育着他兽性的一面即那只老虎。他的神性和兽性似乎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主体,主体间的交互保证了他二百多天里不会一个人孤独的死去。

  两个主体的交战一直持续着,维系着小船和木筏的绳子看起来是那么的脆弱。

  一场暴风雨中,派的神性一面终于跟神作了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丧失,拷问人生的意义!这时候的老虎早已吓得躲避在角落里。他的自我同时被两个部分滋养着,从兽性中寻找力量,从神性中寻找信仰。

  这场风暴后,他来到了漂浮的岛,就像他触及了他内心深藏着的核心,这个核心可以称为集体潜意识、传统文化、原始宗教等。大部分人就算到达了潜意识的深处,也会停留在这里,白天被这个岛滋养,晚上被这个岛吞没。他的家庭留在了这个核心。派似乎也有足够的理由留下。他原先一直没有准备好与原生家庭和传统文化告别,就像他完全不记得离开印度时和女朋友告别的场景。但这一次他把女朋友送他的信物系在了这个岛上,用这个仪式完成了他的哀悼。哀悼他的父母兄长,哀悼养育了他的家庭和文化……不是对抗并决裂,只是完成了哀悼并且告别。就算前程无法预测,派还是毅然又一次驶回了大海。

  漫长的航行,并经历了数次哀伤和绝望,派和老虎可以“和平共处”,但缺少了小岛的滋养,等待他们的却是饥饿和死亡。当他们终于到达美洲大陆时,派以为老虎会不舍或者至少会跟他告别,但老虎似乎连看没有再看他以前,径自走入丛林。精神分裂的症状是为了抵消现实中不可接受的部分,如果派已经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体验,也没有了要与之对抗的对象,症状也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派放下了来自家族的重担接触了魔咒,整合了他内心中的兽性(来自与对原生家庭的愤怒)和神性(来自于内心的信仰)的部分,能够鲜活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体验,重新成为了一个人。而哀悼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我的父母,我的兄弟,理查帕克,最后都离我而去了。到头来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的与他们道别。”

  约翰·列侬在歌词里写道:上帝是我们用来衡量所经历的痛苦的一个概念。那么信仰或许就是在经历过苦难之后遗留下来的部分。派借由苦难完成了生命的救赎与自我的寻求,成为了有血有肉有信仰的人,李安在采访中也透露出通过本片度过了中年危机。作为观众的我们呢?

  我们经历的苦难很难与失去家人、甚至失去一切相比。痛苦大多都会被屏蔽掉,但命运似乎还是会一次次敲响我们的门。也许我们能与内心中那个有时显得非常微弱的主观世界相连结,从而获得信仰的力量或人性本身的力量。李安讲出了他想告诉我们的有关少年派故事,这也会令我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去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放下它去生活,再去讲下一段故事。

  作文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高三/1000字)

  我看少年派像一个坐过山车的过程。

  原本我是带着看一部充满幻想和童趣的冒险片的轻松心态去看的,当看到派在不同宗教中去寻找神的时候,我发现导演是在探讨信仰。于是,当成年的派告诉作家“我的历险故事与信仰有关,听完我的故事,你也许会重新相信神”的时候,我开始正襟危坐,并且不敢再怠慢这部影片的每一处细节。

  然而,影片的最后,成年派只是问了一句,在两个故事之间,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当作家回答,更愿意相信有老虎的那一个,成年派则说,所以,你相信神。

  说实话,这样的回答让我十分失望。

  看完电影后,我跟我的同学陈阳姐吃了顿饭。我问她,你怎么看影片最后的回答?她说,十分愤怒。陈阳姐是一个并不特别虔诚的穆斯林,我是一个并不特别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咱们能当好朋友。

  失望或者愤怒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回答等于是说,所谓信仰,只是因为相信会让我们更好受。在信与不信之间,信让你得安慰,不信让你得痛苦,所以你应该选择信。

  再进一步说,信仰不过是自欺欺人,只是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自欺欺人。

  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一个解答。说得不客气点,这样的回答太心灵鸡汤了,事实上,一个人愿意相信什么跟他真的相信什么是两回事。就说那个作家,他说他更愿意相信有老虎的那个,但他真的会相信有老虎的那个吗?他真的就如此简单地能够重新拾起信仰?

  当我把这个想法跟另外一个同学说起的时候,她却问了一个让我哑口无言的问题:那么,你到底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回答呢?

  如何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在我们不完美的生活中,去相信存在一个完美的上帝?如果上帝真的这么完美,他为什么要让我们和我们的生活如此不完美?

  有太多的神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做出过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巧妙、精致、充满哲理,但世人从来没有因此满意过。只要人还存在,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会被一直问起。

  所以,你又期待李安在一部电影中做出什么让你满意的回答呢?

  我得承认,这是李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最后的解答,可以让普通人心满意足、也获得足够的安慰;一个完全沉溺在信仰中的教徒,估计会一笑而过,一部电影动摇不了他任何东西;真正会受到伤害的,是那些依然在信与不信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李安影片中的问题足以引起他们的共鸣,然而李安最后的回答对他们而言却毫无道理。但这第三批人,却又根本呢没法责难李安。

  但至少,我知道信仰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在“能带来安详的信”与“会带来痛苦的不信”之间的简单选择。选择信仰有时候恰恰是选择痛苦,而真正的信仰则会不畏惧任何的质问(更不会用简单的二元选择来逃避质问)。

  在我从未接触基督教的时候,最早了解的圣经故事就是关于约伯的故事,一个质问上帝的故事。

  约伯是世上最虔诚、最敬拜上帝的人,但因为上帝与撒旦打了个赌,所以上帝允许撒旦任意折磨约伯,来考验约伯的信仰。约伯很快失去了一切:财产、至亲、健康。约伯的朋友前来看望他,约伯痛不欲生、质问上帝凭什么如此待他?朋友们一个个替神回答约伯,却都回答不了约伯的质问。

  故事的高潮是上帝亲自出现,他用一系列的问题回答约伯的问题:我立大地的根基时,你在哪里?我让日出日落、潮涨潮汐,你在哪里?我让河马的皮厚如铜墙铁壁、让鳄鱼的牙锋利如刀,你也要问我凭什么吗?我让狮子捕食斑马、让秃鹰追逐兔子,斑马有没有问我凭什么?兔子有没有问我凭什么?

  这样的回答能不能让约伯满意?我不知道。但约伯最后服了。因为造物主向约伯展示了自己神奇的造物,这一切伟岸、壮丽、奇绝的事与物让约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于是,他选择臣服。

  所以,其实少年派最打动我的的地方也是那里。当少年派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和电闪雷鸣时,他对着这天地间无比美丽又可怕的一面大喊,神迹!这就是神迹!帕克,快出来向神敬拜!

  但当帕克畏缩于闪电的威严时,少年派发出了更加感动我的一番言论:上帝,你拿走了我的一切,让我失去了我的亲人,我臣服!我都臣服!但你为什么还要吓它(老虎)?你还想要什么?你还想怎样?

  我想很多信徒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很多教徒都发出过像少年派一样的问题。只可惜,我们的生活不是一部电影,信仰也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一个更美好的故事就会让我们放下自己的疑虑,然后在将醒未醒的时候戛然而止。

  作文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高二/1000字)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作文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高三/1000字)

   少年派成长于一个典型的印度(东方)家庭。他的父亲虽然号称“新印度人”,但他对印度文化的排斥与决裂反而显示出更深层次的连结。他的哥哥则完全成为了父亲的附属品,或者说父权的牺牲品。母亲作为强大父权下的唯一保护伞,尽了全力去保护派不受父亲的伤害,也给了派一些个人发展的空间,让他可以从各种宗教处寻找答案。但影片开头老虎吃羊的一幕,父亲还是几乎掐灭了派心中仅剩的对人性的希望火种。

   面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使这个家庭令人感到窒息,移民也只能暂时逃避。派相对来说保存着自性,当仁不让成为了唯一的希望所在,也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对父亲的仇恨。派如果想从命运的轮回中走向自由,与父亲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但这对任何人来说都过于艰难。

   一场海难却终止了这些。但也使这个家庭的故事得以重演。

   现实层面的故事描述起来很简单。海难过后,四个人留在了救生船上。面对生存的困境,厨子杀了受伤的水手,然后杀了他的母亲,而他又杀了厨子,自己在海上漂浮了二百多天直到获救。但这个故事实在过于残酷,如果让派从理智上或者感情上接受这个故事还不如杀了他,所以精神分裂似乎成了他唯一的生存之路,并且他的意识创造出了另一个想象中的魔幻世界。

   这个主观世界里只有一些动物。他眼睁睁的看着鬃狗杀死了受伤的斑马,然后杀死了反抗过的母猩猩;就像强大的父权吞噬了被阉割了的哥哥,又吞噬了已尽力保护自己的母亲。在自己也将被吞噬之际,强大的求生欲望使得派的愤怒终于爆发,自己的兽性一面以老虎的形象从角落里钻出瞬间秒杀了鬃狗!他自己的另一面则成为了神性的派,经常得到神的启示,一次次度过灾难,并抚育着他兽性的一面即那只老虎。他的神性和兽性似乎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主体,主体间的交互保证了他二百多天里不会一个人孤独的死去。

   两个主体的交战一直持续着,维系着小船和木筏的绳子看起来是那么的脆弱。

   一场暴风雨中,派的神性一面终于跟神作了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丧失,拷问人生的意义!这时候的老虎早已吓得躲避在角落里。他的自我同时被两个部分滋养着,从兽性中寻找力量,从神性中寻找信仰。

   这场风暴后,他来到了漂浮的岛,就像他触及了他内心深藏着的核心,这个核心可以称为集体潜意识、传统文化、原始宗教等。大部分人就算到达了潜意识的深处,也会停留在这里,白天被这个岛滋养,晚上被这个岛吞没。他的家庭留在了这个核心。派似乎也有足够的理由留下。他原先一直没有准备好与原生家庭和传统文化告别,就像他完全不记得离开印度时和女朋友告别的场景。但这一次他把女朋友送他的信物系在了这个岛上,用这个仪式完成了他的哀悼。哀悼他的父母兄长,哀悼养育了他的家庭和文化……不是对抗并决裂,只是完成了哀悼并且告别。就算前程无法预测,派还是毅然又一次驶回了大海。

   漫长的航行,并经历了数次哀伤和绝望,派和老虎可以“和平共处”,但缺少了小岛的滋养,等待他们的却是饥饿和死亡。当他们终于到达美洲大陆时,派以为老虎会不舍或者至少会跟他告别,但老虎似乎连看没有再看他以前,径自走入丛林。精神分裂的症状是为了抵消现实中不可接受的部分,如果派已经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体验,也没有了要与之对抗的对象,症状也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派放下了来自家族的重担接触了魔咒,整合了他内心中的兽性(来自与对原生家庭的愤怒)和神性(来自于内心的信仰)的部分,能够鲜活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体验,重新成为了一个人。而哀悼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我的父母,我的兄弟,理查帕克,最后都离我而去了。到头来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的与他们道别。”

   约翰·列侬在歌词里写道:上帝是我们用来衡量所经历的痛苦的一个概念。那么信仰或许就是在经历过苦难之后遗留下来的部分。派借由苦难完成了生命的救赎与自我的寻求,成为了有血有肉有信仰的人,李安在采访中也透露出通过本片度过了中年危机。作为观众的我们呢?

   我们经历的苦难很难与失去家人、甚至失去一切相比。痛苦大多都会被屏蔽掉,但命运似乎还是会一次次敲响我们的门。也许我们能与内心中那个有时显得非常微弱的主观世界相连结,从而获得信仰的力量或人性本身的力量。李安讲出了他想告诉我们的有关少年派故事,这也会令我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去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放下它去生活,再去讲下一段故事。

  作文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高三/1000字)

   我看少年派像一个坐过山车的过程。

   原本我是带着看一部充满幻想和童趣的冒险片的轻松心态去看的,当看到派在不同宗教中去寻找神的时候,我发现导演是在探讨信仰。于是,当成年的派告诉作家“我的历险故事与信仰有关,听完我的故事,你也许会重新相信神”的时候,我开始正襟危坐,并且不敢再怠慢这部影片的每一处细节。

   然而,影片的最后,成年派只是问了一句,在两个故事之间,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当作家回答,更愿意相信有老虎的那一个,成年派则说,所以,你相信神。

   说实话,这样的回答让我十分失望。

   看完电影后,我跟我的同学陈阳姐吃了顿饭。我问她,你怎么看影片最后的回答?她说,十分愤怒。陈阳姐是一个并不特别虔诚的穆斯林,我是一个并不特别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咱们能当好朋友。

   失望或者愤怒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回答等于是说,所谓信仰,只是因为相信会让我们更好受。在信与不信之间,信让你得安慰,不信让你得痛苦,所以你应该选择信。

   再进一步说,信仰不过是自欺欺人,只是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自欺欺人。

   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一个解答。说得不客气点,这样的回答太心灵鸡汤了,事实上,一个人愿意相信什么跟他真的相信什么是两回事。就说那个作家,他说他更愿意相信有老虎的那个,但他真的会相信有老虎的那个吗?他真的就如此简单地能够重新拾起信仰?

   当我把这个想法跟另外一个同学说起的时候,她却问了一个让我哑口无言的问题:那么,你到底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回答呢?

   如何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在我们不完美的生活中,去相信存在一个完美的上帝?如果上帝真的这么完美,他为什么要让我们和我们的生活如此不完美?

   有太多的神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做出过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巧妙、精致、充满哲理,但世人从来没有因此满意过。只要人还存在,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会被一直问起。

   所以,你又期待李安在一部电影中做出什么让你满意的回答呢?

   我得承认,这是李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最后的解答,可以让普通人心满意足、也获得足够的安慰;一个完全沉溺在信仰中的教徒,估计会一笑而过,一部电影动摇不了他任何东西;真正会受到伤害的,是那些依然在信与不信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李安影片中的问题足以引起他们的共鸣,然而李安最后的回答对他们而言却毫无道理。但这第三批人,却又根本呢没法责难李安。

   但至少,我知道信仰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在“能带来安详的信”与“会带来痛苦的不信”之间的简单选择。选择信仰有时候恰恰是选择痛苦,而真正的信仰则会不畏惧任何的质问(更不会用简单的二元选择来逃避质问)。

   在我从未接触基督教的时候,最早了解的圣经故事就是关于约伯的故事,一个质问上帝的故事。

   约伯是世上最虔诚、最敬拜上帝的人,但因为上帝与撒旦打了个赌,所以上帝允许撒旦任意折磨约伯,来考验约伯的信仰。约伯很快失去了一切:财产、至亲、健康。约伯的朋友前来看望他,约伯痛不欲生、质问上帝凭什么如此待他?朋友们一个个替神回答约伯,却都回答不了约伯的质问。

   故事的高潮是上帝亲自出现,他用一系列的问题回答约伯的问题:我立大地的根基时,你在哪里?我让日出日落、潮涨潮汐,你在哪里?我让河马的皮厚如铜墙铁壁、让鳄鱼的牙锋利如刀,你也要问我凭什么吗?我让狮子捕食斑马、让秃鹰追逐兔子,斑马有没有问我凭什么?兔子有没有问我凭什么?

   这样的回答能不能让约伯满意?我不知道。但约伯最后服了。因为造物主向约伯展示了自己神奇的造物,这一切伟岸、壮丽、奇绝的事与物让约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于是,他选择臣服。

   所以,其实少年派最打动我的的地方也是那里。当少年派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和电闪雷鸣时,他对着这天地间无比美丽又可怕的一面大喊,神迹!这就是神迹!帕克,快出来向神敬拜!

   但当帕克畏缩于闪电的威严时,少年派发出了更加感动我的一番言论:上帝,你拿走了我的一切,让我失去了我的亲人,我臣服!我都臣服!但你为什么还要吓它(老虎)?你还想要什么?你还想怎样?

   我想很多信徒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很多教徒都发出过像少年派一样的问题。只可惜,我们的生活不是一部电影,信仰也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一个更美好的故事就会让我们放下自己的疑虑,然后在将醒未醒的时候戛然而止。

  结语: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网(zww.net),一起成长!

  热点推荐: (1)、《名人传》读后感作文1000字8篇,(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优秀作文1000字,(3)、《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作文1000字,(4)、20年后的我优秀作文1000字,(5)、20年后回故乡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 ,欢迎交流,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