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找的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网中学作文初三作文作文内容

家乡的味道初三作文800字

作者:汀汀 | 日期:2020-03-16 09:24:36

  引言:“月亮哥,跟我走,走到外婆家背笆篓”,这句在我懵懂童年里时常出现的童谣,牵着我的思绪,又叫我想起了家...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欢迎同学们阅读《家乡的味道初三作文800字》,此文由作文网(zww.net)编辑精心推荐,欢迎学习交流!

  第一篇:家乡的味道初三/800字)

  “月亮哥,跟我走,走到外婆家背笆篓”,这句在我懵懂童年里时常出现的童谣,牵着我的思绪,又叫我想起了家乡的味道。

  春回大地,随着一阵响彻云霄的雷声,昨夜还在冰雪中沉睡的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新叶,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中,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歌喉,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怎么都掩盖不住春天来临的喜悦。坐在池塘边,清风拂过,留下涟漪,水光潋滟,抑是池水的欢呼雀跃。人们满面红光,各司其职,和睦相处。家乡就有一种生机盎然的味道。 (作文网 Www.zWw.net)

  炎炎夏日,也只有夜晚稍稍宁静祥和些,夏天这个调皮活泼的孩子收敛了本性,为人们送来凉爽的微风。躺在院子里乘凉,望着月亮洒下旖旎的光,奶奶闭着眼睛呢喃细语,我就在旁边认真地听着各种顺口押韵的童谣,常常在奶奶的轻声细语和月笼轻纱的美景中进入梦乡。家乡就有一种宁静安详的味道。

  秋意甚浓,曾经抚摸过的春天的嫩叶,如今变得干枯发黄,在瑟瑟秋风中悄无声息地落下,叶里清晰的纹路,仿佛诉说着春天的美好,感叹岁月的流逝。低平的山里错落着稀稀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屋里的人都守在各自的田里,种蔬菜的趁着最后的时间除除草;种稻米的赶紧在水田里看看;种水果的去园子里走走,农民们都盼着这种出来的粮食不辜负他们长时间来的辛勤劳作。当炊烟越飘越远时,农民们知道那是家人呼唤自己的信号,便随着牛铃儿叮儿当的声音回家去。家乡就有一种质朴淳厚的味道。

  白雪皑皑,在街道边,小路旁,屋顶上,厚厚地堆着白雪。雪上虽只是淡淡的日光,但乍一看竟耀得人睁不开眼。走到野外,眺望远方,一层层的峰峦起伏着,有的戴着雪,有的不戴;越远越淡。耐不住寂寞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下来拥抱大地,那蹁跹雪的姿态看着直叫人喜爱。傲人的梅花挺在风霜里,暗香疏影,叫人敬佩。亲人相聚在一起,围在炉火旁说家常;小孩子窝在被子里向父母耍赖不想起床;同学们约在一起学习玩耍;朋友也都聚在一起促膝长谈。家乡就有一种和谐融洽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是什么?是春华般的生意盎然,是夏夜般的宁静安详,是秋实般的质朴淳厚,是冬日般的和谐融洽?我觉得都不是,孩子对妈妈就有依赖,在妈妈的怀抱中都有踏实安心的感觉,有一种温暖的味道。而我,对家乡就有这种依赖。当你彷徨时在家乡走走,看着那并不雄伟的山,望望那并不汹涌的河,你就会有一种豁达开阔的感觉。

  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第二篇:家乡的味道(初三/800字)

  家乡的味道,如刻画般隽刻在我心中,使我永难忘怀

  题记

  我的家乡,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这里环境怡人,美食数不胜数。但最令我着迷的,是白切鸡。

  白切鸡,顾名思义就是不经浓味的调味料烹饪而成的鸡。也许你会问,这样的鸡寡然无味,何处令你着迷?所以,这就要讲究鸡肉的质地了。湛江别的不多,空阔的农地倒是大把大把的,饲鸡者在每日清晨会将鸡放出笼子,把鸡指引到空地,散上稻谷和杂米,让他们自己自由地吃,尽情的跑。这样的鸡我们本地称为“走地鸡”。所以正宗的白切鸡都是选用走地鸡,这种完全自然的放养使鸡更健康,鸡肉更美味。在我家,全家人都喜爱吃白切鸡,这是奶奶的熏陶。奶奶是地道的湛江人,她热爱生活,热爱美食,会做一手好菜,其中她做的最好吃并且她最爱吃就是白切鸡。每到逢年过节,奶奶都会做白切鸡给我们吃,那时的厨房便是奶奶的天地。奶奶先将一只新鲜的鸡去毛,挖出内脏,洗净后将开水煮沸,然后将鸡整只放入锅里,加上一勺盐,关上锅盖。待十几分钟后,打开盖,只见鸡皮澄黄,这时的白切鸡就可以出锅了。最好吃的白切鸡就是鸡肉煮得与鸡骨刚分离,鸡骨还带着一些血色,这时的鸡肉是最嫩、最滑、最鲜美的。待鸡凉冻后,奶奶会把他们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美味的的白切鸡就可以上桌了。

  随着白切鸡上桌,除夕夜的大餐便拉开了序幕。姑姑伯父们一边吃着白切鸡及其他饭菜,一边谈论这一年的欢乐事。表弟表妹们与我便为了好吃的鸡腿和鸡翅膀“大抢出手”。每次的白切鸡都会被扫个精光。

  我去过不少外省的城市旅游,也品尝过当地的鸡,虽然味各不同,但辣的只有辣味、甜的只有甜味,完全没有家乡原汁原味的白切鸡好吃。父辈们也都说,吃了半辈子的鸡,只有家乡的鸡最好吃,百吃不厌。家乡的白切鸡不同其它鸡般用各种调味装饰自己,它把自己最真实最原本展示给人们,让人们对它赞不绝口。它就如同家乡人一般,纯朴、真实,不用各种虚名装饰自己。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家人和我,以及家乡人对白切鸡痴迷的原因吧。

  也许将来的我会因学业、事业去到很远的地方,但只要想起美味的白切鸡,就会记起逝去的奶奶,记起儿时吃白切鸡的快乐,记起远离的家乡,记起纯朴的家乡人民。白切鸡,是家乡的味道,是家乡人民返璞归真的味道。

  第三篇:家乡的味道(初三/800字)

  家乡的味道是什么?是那一杯自家酿制的深厚的浊酒,是那一抹饱含愁思的月色,是那一片如血殷红的红枫。这些味道或浑厚,或清冷,或炽烈,但都有相似之处都有着我们自身的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是国人一生都无法忘记的,无论居于何片,每逢月圆之夜总会引起的喟然长叹。

  家乡的味道在我心中留存最深的,便是奶奶做的面了。大约是农村出身的缘故,奶奶的身上永远带着农民的朴实、勤劳与智慧。白白的一勺面粉在她的手下经过与水的拌,总能显现出各色情态。小时候看着奶奶将一个小小的面团灵活地在手中扭动几下,再放到案板上时,就已然成为了一个花卷。那时的我不免惊奇,趴在案板上呆呆地看着奶奶为一个个的小面团整形,我便问奶奶:“奶奶,你怎么弄的?怎么这么快呢?”奶奶笑眯眯地蹲下来,揪了揪我的脸,然后笑着用陕西方言对我说:“时间长了就会了,咋,你想学?”

  我点了点头。奶奶便交给我一小块面,告诉我说:“你把这块面先盘一下,再扭一下,两半个一粘就对了。”可是不知是我理解有误还是奶奶手太快,我至今都没学会如何盘花卷,不过奶奶的心灵手巧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每次奶奶进厨房我总要跟着。看着好摆弄那些丝长的面条时,我总是神色中带着崇拜。因为每当我看到奶奶在厨房里做饭时,那擀面时擀面杖发出的声响,那下面条时面条入水的一瞬时的响声,都有一种韵律美和节奏感,让我越来越对厨房中奶奶忙碌的声音着迷。所以只要奶奶一进厨房,一个小小的身影也就会跟在她的后面,像个跟屁虫似的寸步不离。

  后来,我因为上学的原因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西安,车辆穿行,尽显繁华。可是刚入这座城市的我却睡不着觉,我早已习惯小县城的安然与闲适,对于夜晚车辆穿行而过,还有些惶恐与不安,夜晚便整宿地睡不着觉,便更加想起身在故乡的奶奶。那种感觉是一种孤独、恐慌与无奈,加之在这种机械化、现代化的时代,城市里的食品虽让我感到眼花缭乱,却总少了一种感觉,现在想来应是田野中的那份沉稳与成熟吧,总没有奶奶的面食好吃。

  或许这便是家乡的味道,是奶奶饭菜的味道,也是我回忆的味道,它就是这样的淳朴简单,热忱而美好

  第四篇:家乡的味道(初三/800字)

  对那故乡最美好的回忆,便是那一锅看似普通的鸡。

  题记

  去年寒假,我面临两难抉择,要不要参加省里的跆拳道集训。去了,春节就没法回老家过,不去,那便失去了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

  母亲看出我心中的小九九,便说:“春节,爸爸也在这边有事,离不开。”母亲的话如同一颗定心丸,坚定了我的决心。去!

  临别前,母亲对我说:“好好训练,回来有惊喜!”

  训练的日子艰辛但又不乏趣味,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而每晚睡梦中,“惊喜”也会不时闪现。

  回到家中,发现有两三块石头突兀的搁在门前的空地上,还有一堆散乱的木条。一头雾水的我走进屋中,当望见那和好的面团和一大只收拾干净的柴鸡后,心中渐渐明悟!

  见了我,母亲急忙说:“这是为你准备的惊喜地锅鸡!在老家春节的专属!”

  没错。地锅鸡是家乡过春节时必备的一道硬菜,一直是我的最爱,也是我对家乡唯一的记忆!

  母亲很快准备好配料,父亲则在屋外生火。火苗一点一点的壮大,锅中的油也慢慢开始翻滚,油至金黄时,将葱、蒜倒入,炒至金黄后放入一整只柴鸡,加入料酒,待柴鸡块泛起金黄的光晕后,将其捞出,放入适量辣酱和温开水,微煮两至三分钟后再捞起切块,倒入大锅,小火烹调。父亲蹲在火堆旁,火光映射在他的脸上,在这冷得打颤的日子里,他的额头却冒出了大颗大颗晶莹的汗珠。他轻快地将柴火一块块地丢进锅底。母亲则目不转睛地看着手中的表,因为还有一样重要的食材,需要在十五分钟后加入。母亲不时望向手中的表,漫长的等待让她那微红的脸颊渐渐泛紫,仅靠那火光保持一点温暖,终于,母亲那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她从屋中拿出揉好的面团,一块一块的撕下,贴在锅边上,将其反复压制饼状,让面饼的一小部分浸在汤汁中,反复七八次后,再将盖子盖上,即可。

  等待总是漫长的,但锅中飘出的,那熟悉的味道却驱散了等待的不满,心中只感到被猫爪似的痒痒的,但母亲却总会耐心地说道:“别急,耐心的等待之后,便是难以言语的快乐!”

  火渐渐熄灭了,而那香气也愈发浓郁了,一家四口围坐在锅旁,锅中那翻滚的汤汁那鸡块如小舟荡漾其中,轻咬一口,嗯,是家乡的味道!

  春节,即使身在他乡,却仍能品味家乡的味道“地锅鸡!”

  我有所食情,结在深深肠!

  第五篇:家乡的味道(初三/800字)

  家乡,是一种情怀;家乡的味道,是一份深深的眷恋。

  题记

  我的家乡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要冲,滨临长江。这里不是江南,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灵秀;这里也不是戈壁,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这里虽比不上大都市的繁华,但它却处处飘逸着别样的味道,吸引着目光,牵动着人心。

  家乡的味道寄托在青山绿水里、独依在亭台楼阁中,是一种自然本真的味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琅琊山是国家4A级森林公园之一,坐落于滁州的西南方向。走进山的大门,四处百草丰茂,鸟语花香。不远处,潺潺的溪水纵情歌唱,和鸟儿的欢叫声交织在一起,奏成一首欢乐的迎宾曲!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于山中,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赋予了这里独有的灵气。朱红的梁柱上留下了历史沉淀的斑驳,青色的砖瓦上充满了青苔的芬芳,苍劲的匾额历经岁月的侵蚀多了几许沧桑和厚重。走在青石板路上,目睹青山如画,古树婆娑,亭台错落仿佛看见了昔日的文人墨客们在这里谈古论今,把酒言欢的热闹情景。

  家乡的味道夹杂在味蕾中,飘香在舌尖上,是一种回味无穷的味道。

  我爱家乡的小吃,并不全为一时的食欲,在于能吃到一种家的感觉,大街小巷,路边摊的叫卖声,声声入耳,就像是家里人唤你一样。外形独特的兰花干,嚼劲十足,咬上一口,卤汁的香气充盈着整个口腔,在味蕾上久久挥散不去,促使你张开全身的毛孔呼吸。色泽乳白,入口酥软,香味浓郁的酥糖,吃了一次便会上瘾,怎么吃都不腻;还有其貌不扬的鸡头米;香甜糯软的烤红薯从街头尝到巷尾,即使胃已经装不下了,却还舍不得那些个独特的味道。

  乡的味道体现在欣欣向荣里,蓬勃发展中,是一种美好和谐的味道。

  滁城中心有一条人工湖便是南湖,它将整个城市分为南北两区,它经历了四次改造后,更具有现代化的气息。湖两岸高楼林立,一个个工业园拔地而起,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阡陌交通,风景如画湖岸上那块伴着童年记忆的勿忘石,静静地观望着日新月异的滁城。

  后来,因为父母工作的调动,举家来到了合肥,车辆穿行,尽显繁华。但家乡的味道始终让我难以忘怀,一片山、一条湖、一座城,没有人工雕琢的刻意,有的只是那一份独有的自然本真、回味无穷、和谐美好,我想一往情深大概就是如此了吧。

  第六篇:家乡的味道(初三/800字)

  家乡,是温暖的摇篮;家乡,是冬天的火炭;家乡,是记忆中的温暖

  家乡,带给了我很多回忆,比如:家乡的人、家乡的天、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当然,更少不了家乡的美食。

  我的家乡在著名的黄山脚下,那里曾是“桃花源”,自太平猴魁销出市场以后,这里被称为“太平猴魁的原产地”,景色优美,家家户户热情好客,如果你到我的家乡去玩,就会品尝到各种美食。

  家乡最好吃的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食物面粉粑粑,听上去并不怎么“高大上”,但是对于我,听一声“面粉粑粑”,就已经要流出口水了。

  面粉粑粑的制作过程很简单,就是先把一大团面粉和成大面团,然后从中揪一小部分下来,先搓成小球,然后从中用筷子捣个洞,再向外拨开形成一个凹球状。

  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做的面粉粑粑是全村最好吃的。因为母亲最喜往里面装“肉心”“芝麻心”。每到做面粉粑粑的时候,我的母亲总是起个大早,天蒙蒙亮面粉就和好了。和好的面粉,要放在一边醒一会,这样口感才好。而母亲也总是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趁着醒面的时候,挑拣准备下锅的芝麻,挑拣好放进锅里翻炒,炒着炒着,芝麻便变得愈发饱满浑圆了,个个挺着肚子,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们姐弟常常被这香味叫醒。现在想来,那满屋子热乎乎的香味竟是我最不能忘记的味道。我们几个孩子一闻到芝麻的香味,就会争着抢着跳下床,打着赤脚涌向厨房,守候在锅边。做好的粑粑,需放在锅上煎,煎到金黄就可以直接吃。轻轻一咬,香气四溢,芝麻和肉渣从中流淌出来,鲜香诱人。天蒙蒙亮,月光还未散尽。锅边捧着粑粑的我们吃着,看着母亲赞不绝口。母亲看我们吃得香,笑,笑得像一位月光女神。

  小时候的我每次都要吃许多个面粉粑粑,所以,至今难忘,回味无穷。

  每到太平猴魁采茶季,茶叶和面粉粑粑一起给这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增添了几分新鲜与神秘。采摘茶叶的工人们赶清早起床,为了不浪费时间并且防止中途饿了,每人的茶篓里面几乎都有三四个面粉粑粑。

  面粉粑粑,团团圆圆、精神饱满,纯洁的表皮内却包含着美味诱人的馅,让人精神焕发!

  每次想到面粉粑粑,就会想起家乡,家乡的蓝天白云和土地,想到家乡的乡亲,勤劳、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亲人们。

  如今,我背井离乡来到合肥上学和生活。为了我,我的父母付出了太多。清风一缕,请带走我对家乡的怀念,怀念飘着茶香和面粑粑的香味的童年;清风一缕,请带去我对乡亲们的祝愿,祝愿家乡的人儿过得好一点。

  第七篇:家乡的味道(初三/800字)

  家乡的二样东西味极佳:鸡汤、锅巴

  家乡的汤讲究,决不添加任何味精之类的调味品。

  最常炖的是鸡汤。小奶奶从鸡舍中手脚麻利地挑选出一只肥的,不等它撒开腿开跑,便被小奶奶一手给提了出来。小奶奶可是杀鸡鸭的好手。一刀毫不含糊地抹在鸡的脖子上,鸡血就如泄洪一般“哗哗”流出,鸡血全放在碗中,待凝固后亦可加之入汤。鸡汤必要有大锅炖,加入水,整鸡,姜,熬过个把小时,肉滴溜儿滑,骨头都软了,嫩!汤可久置,想吃的时候再加蔬菜,油花一片片的浮在汤面上,使人胃口大增。鸡汤泡饭又是另一种滋味。

  鸡汤粉丝,顾名思义,便是鸡汤里加入泡软的粉丝。鸡需用自家养的本年小公鸡,嫩!鸡与姜,木耳,香菇同煮,放几根小葱。煮透后,把鸡取出,把鸡肉撕成丝,再放回鸡汤中,加上一把小青菜,特别是冬天的压过霜的小青菜,更是美味。加入泡发好的粉丝,粉丝必须是红薯粉丝,久煮不烂,滑。鸡油会漂浮在汤的上方,增加了亮丽色泽的同时也使鸡汤的香味大增。这是我爸的最爱,每次都要喝三碗。

  说完喝的,咱来说说吃的。以前爷爷家的厨房有口大灶,现在已经退居二线好几年了。每次用大灶煮了饭,留下贴着锅底的那一层米饭,再加把小火烧得略焦,这样一个锅底型的大锅巴就做好了,咯嘣脆。小时候爸爸从不让我多吃,说是太硬,咯牙,可我总是不信的,在它那略带焦味的迷人香味下,我已经可以想象出它拥有着怎么样的好味道了。那么,就先泡软吧。用大碗盛半碗鸡汤,有肉,有青菜,有木耳,剩下的便由锅巴填满。锅巴泡在热汤中,不过数十秒,就都软化了。此时吃着,如同泡饭一样,但又不似泡饭的那种软绵绵,在其中还夹带着硬硬的质感,给人说不出的奇怪口感,但是无论如何好吃就没错了。

  锅巴除了泡鸡汤,还可以蘸卤。每回我们回去,小爷爷都会去街上买一份老卤鹅,加份卤汤,锅巴夹在筷间,如蜻蜓点水般在温热的鹅汤中轻点三两下,然后不要迟疑马上放进嘴里,用力咀嚼,瞬间会有三种味道冲出,溢满口腔;鹅的肉香,汤汁的咸香,锅巴的稻香,三种香味互相弥补,互相融合,简直让人停不下筷。江南地区有菜名海鲜锅巴,也是用锅巴。在碗底铺一层油炸过的锅巴片,淋上炒海鲜的芡汁,但是和家乡的锅巴比起来,始终少了那么点味道。

  家乡菜中,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鸡汤和锅巴的各种美味!

  第八篇:家乡的味道(初三/800字)

  深秋,门外的桂花又开了。小小的,白白的。轻柔的秋风,“呼一一”一声吹过,空气里漫布着的,就是桂花淡淡的香。

  记得小时候奶奶家。每当秋天来临时,心心念念的,就是桂花。终于,盼来了桂花开,奶奶就带着我到门口的小院里抖桂花。

  桂花树很矮,深绿的叶片里,躲着、藏着的就是那小小的桂花。桂花大多是淡黄色的,也有白,映衬着深绿的叶,是一种小巧玲珑的美丽。秋风轻轻地一吹,几朵桂花便摇曳着自己的身子,在空中起舞,摆弄自己淡黄的裙摆散发出阵阵清香。奶奶要抖桂花了,她先把一张白色的布铺在地上,铺平,铺开,接着她轻轻摇着桂花树干。只是轻轻一摇那桂花便自投罗网--全部都扑进了白布上。每当这时,我就要凑进脑袋,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恨不得把空气中的香味都恨恨地为自己所有。

  抖完了桂花,奶奶便小心地抓起白布四角,把抖落的桂花拿回家。拿出个大碗,把里面搓留的叶片,树枝扔去。再用清水把桂花仔细地冲洗一遍。桂花在水里打转,就似几个小精灵穿着白色的小裙子,欢乐地跳着舞。桃花洗净后沥干,用餐巾纸铺在上面,小心地把水吸干。

  奶奶拿了一个透明的小玻璃瓶,再准备一袋白砂糖。她先把一小勺桂花放进瓶里,再撒上一层砂糖,再放一勺桂花,再放一小勺糖。我喜欢吃糖,便在旁边叫着:“多放点糖,多放点。”奶奶便又加点糖。

  “多放点!”

  “够了,够了!”

  就这样一勺桂花一勺糖,把玻璃瓶填满,再最后压实,再撒上点砂糖。盖紧盖子前,在瓶口隔了个塑料袋,更密封。然后就是漫长又煎熬的等待了

  过了两三天,拿出来,就可以吃了。奶奶经常在煮酒酿圆子里,用筷挖出一点点,放在锅里。经过腌制的桂花变得更小了,颜色变得深褐色,在锅里翻滚着,旋转着,猛得打开锅盖,阵阵白汽升上空,香香甜甜的气味扑鼻而来。带着桂花香的酒酿圆子又别有一番风味。小小的桂花吃在嘴里,细细咀嚼。

  带着香味的甜,带着甜味的香。

  吃碗酒酿圆子都能叫人心旷神怡,沉浸在甜蜜之中。

  刚打好的小年糕,趁着热,趁着软,沾着桂花吃,香甜的桂花和软糯的年糕相衬,在齿尖留香。

  总之,桂花的吃法,千奇百怪,口齿中一次又次地涌出那魂牵梦絮的清香,那是家乡的味道。

  已毕:关于《家乡的味道初三作文800字》的内容小编就推荐到这里,欢迎同学们持续关注作文网(zww.net),感谢支持!

  延伸阅读: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初三作文700字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初三作文600字学会等待初三作文700字学会感恩初三作文1000字学会感恩初三作文800字 ,感谢查阅,欢迎交流!